书法中的“错别字”学问多,不能随便改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书法中的错字 别字 书法中的“错别字”学问多,不能随便改

书法中的“错别字”学问多,不能随便改

2024-07-11 22:37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唐朝褚遂良的大字《阴符经》,历来被人们奉为楷书的经典之作。宋徽宗的瘦金书便是受此书影响,得其筋骨脱胎而成。此帖笔画瘦劲,却又保有隶意,自唐朝成书至今,临摹学习的人很多。

有细心的同学发现,帖子的开篇第一列最后一个字写错了。我们现在的简化汉字中,“执”字的右边“丸”字都只有一个点。大字《阴符经》中这个“执”字右边的“丸”多出来一个点!

再看历代书帖中,王羲之的《金刚经》中,只有一点,欧阳询的《千字文》中,只有一个点,黄庭坚的《荆州帖》中,只有一个点,赵孟的《洛神赋》中,只有一个点……

如此多的书法字帖中都是一个点,是不是这位大书法家一时疏忽写得忘了情,给多加了一个点,写错了?可你看这“执”字的整体结构和笔势,绝对是事先就安排好了的,属于意在笔先,不是随意而写的。

这一点是不是多余,我们从“执”字的起源来看看。追本溯源,顺便看看各个时期这个字的写法。

甲骨文中,这个字象一个人被夹住了双手。本意是拘捕,就是用枷锁锁住了双手。两只抬起的胳膊后来演化成两个点。这在金文中已经很明显,并且形成了两部分,比较接近褚遂良所写的字形。

其后,到秦简隶,基本都是大同小异。完全隶变后出现了不同,《史晨碑》中的“执”字右边没有点;《石门铭》中只有一个点。看来这个多一点的“执”字是没有错的,只是古了一点点。

无独有偶,米芾的《闰月贴》也有一个多一点的字,在第二列,第一个字“孰”。这个字的右边“丸”字和褚遂良的写法是一样的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这两个字中的“丸”都是个“丮”字旁。而“丮”就是“执”字的本字。都是两手持起的意思。只不过,在“执”中举起的是枷锁,在“孰”中举起的是事物。

可见米芾的这个字也没写错,之所以比别人的多一点,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罢了。

不但这两个字,我们临帖过程中,也会遇到其他类似的情况。那些书法字帖中看似写错了的字,一部分来自于古今字的不同,另一部分来自于避讳名号,真正的错别字是极罕见的。

陆柬之的《文赋》中有一句话,“物昭哲而牙进”。这里的“牙”字,很多人都说是把互字错写成“牙”字了。其实有古文字基础的人就不会这么认为了,“牙”是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,这在古文中是比较常见的。在这里,“牙进”翻译成“象齿牙一样的状态进入”,是非常合理的。反而是换成“互”字就差强人意了。

这样的也算是古今用法不同,产生的貌似的错误,并不是属于那种极少的错误。

避讳的情况就更多了,欧阳询行书《千字文》中有一个“渊”字,就是为了避讳唐高宗李渊的名讳。米芾《蜀素帖》中的“殷”字,因为在声音上重了赵匡胤的讳,而被省去了最后一笔。而《兰亭序》中“揽”是王羲之为避讳曾祖“王览”而添加了偏旁。

古人避讳是很普遍的,就算是小说中也不例外。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就因为要避讳其母亲的敏字而省略最后一笔。这些避讳字虽然不是书写者不会写而写错,但与本字已经有损,遇到这样的字,最好还是改正的好。

书法字帖中那些现在看来是“错别字”的字,里面都有很大的学问。遇到这样的的情况一定要辨别清楚,不能随便给改了,也不能知错不改!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